发布时间:2009-02-25 17:01:24 来源:【金融维权之家】 阅读:
当地纪委对网上舆情的重视,以及对职务犯罪的查处态度,让人再次感受到了网络反腐的力量与效果。不过,报道中有这么个细节令人玩味:受董锋妻子之托,中国矿业大学副教授王培荣用信函实名举报董锋。就提供的证据而言,与他后来摊到网的内容,基本上差不多。然而,数封举报信扔进邮筒后有如泥牛入海,将近两个月没有答复。改为网络举报,却在第三天便有了回音,先是市纪委秘书长前往王培荣处做笔录。之后,常务副市长到校与其见面,并作了两点说明:董锋的问题是严重的;举报的渠道是畅通的。4天之后,董锋即遭免职,并被“双规”。
既然组织上早就知道董锋是个什么货色,而且举报渠道又不存在问题,那为何在收到实名举报信之后,相关部门不与王培荣就举报的问题进行沟通,非得等到网上响起对董锋的一片讨伐之声,这才表示“高度重视”呢?所以如此,与目前普遍存在的两种现象可能有关:
一是把反腐工作神秘化。监管部门和相关领导,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轻易约见举报者的。有人深恐泄露什么了不得的“国家机密”,甚而影响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
二是对举报信产生了“审丑疲劳”。一般而言,不等到涉及某大官人的举报信雪片般飞来,监管部门大多懒得去动真格儿的。有的甚至认为“做领导总会得罪几个人”,难免被人举报。
因此,在一些地方,信函举报贪官往往效果不明显。而通过网络举报,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在这个相对而言,不受行政权力制约的话语平台上,像董锋这样既贪财又好色的为官之人,其斑斑劣迹一旦被“晒”到网上,板砖随即便会冰雹般砸来。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如果当地监管部门想再“研究研究”,为此付出的政治成本可能更高。特别是,王培荣在网上公布了此前寄出的举报快件号码,等于公开将了相关部门和领导一军。在这种境况下,谁敢再拖拖拉拉,不把群众举报当回事?
看来,网络举报是个好东西,反腐照样需要阳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