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6-07 22:20:35 来源:【金融维权之家】 阅读:
在波云诡谲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小人物”陈伯琴毕业后任职浙江兴业银行,赶上了武汉封锁现金、废两改元、法币改革和抗战的全面爆发,还亲身经历了郑州豫丰纱厂罢工、日本海军陆战队登陆青岛和天津金融统制。这些经历,并没有专门的材料记述。刘平走访多地,积攒多年,才从堆得比他人还高的档案里一点点摘选、串联起这位银行“小干部”的人生线索。
遭遇经济危机时,银行为职员们发放补贴及生活用品
第一财经:那个动荡时代,银行业务一直受时局影响。遇到社会风波或者金融危机,兴业银行是如何应对的?
刘平:以1934~1937年,陈伯琴在青岛担任浙江兴业银行青岛支行行长为例。1935年,陈伯琴就经历了许多突发事件。如受当时经济形势影响,该行客户“和祥正记”“德盛福”“义昌和”等企业先后出现巨额不良贷款,当地同业中鲁银行、明华银行等则出现了严重提存挤兑风潮等,这些都给银行的资金安全带来极大风险。陈伯琴和他的同事们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包括派员积极参与清收、进行诉讼,以及借助同业公会和当地政府的力量,等等。比较极端的,是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之后,青岛支行依据总行的指示,采取了许多应对措施,包括停止放款、减少库存现金、设计同业拆借预案、安置财产押品、准备同人临时避难所等,最终为安全起见,青岛支行在当年11月撤销。
还有,全面抗战爆发后,尤其上海成为“孤岛”以后,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商业停顿,信用恐慌,银行业务受到很大影响。本书第六章有一节“行务掠影”,对当时银行的存款、放款、汇兑、信托等业务开展情况,都有详细介绍。银行内部还采取了紧缩开支等措施。
第一财经:遇到市场不稳、通货膨胀的情况,当时的老百姓如何应对?
刘平:至于说到老百姓如何应对经济危机或社会动荡,书中也有一些例子。当然,我是把银行职员也作为老百姓的一部分来看待的。比如本书第六章“公余生活”一节。“八·一三”之后,上海工商停顿,交通阻塞,货物因来源稀少,加之商人囤积居奇,市况混乱已达极点。一方面,浙江兴业银行总行给各地分支机构补充发放了行员生活补贴,并根据时局变化不断调整标准;举办“同人俱乐部”,丰富同人业余生活;同时,该行“同人消费合作社”一再添购各种应用物品,包括米、煤、罐头食品等,以便社员购用,所有价格,悉照原价发售,在改善战时员工生活发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曾编过一套丛书《民国银行家管理思想论丛(第一辑)》(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包括《民国银行家论社会责任》《民国银行家论业务经营》《民国银行家论内部管理》三本书,收集的都是当年70多位银行家在不同时段的重要原始文稿或谈话,从中亦可以看到这些银行前辈的见识和智慧。
金融人才不仅应有良好的专业水准,更应具备优秀的职业修养
第一财经:我在豆瓣上看到,有一位自称银行职员的网友说,通过你的书写,他看到很多似曾相识的场景。写这本书的过程中,你是否也会在今昔对比之间看到一些似曾相识的情景或故事?
刘平:我认为,无论民国时期,还是现在,银行业始终是一个与风险打交道的特殊行业;或许也正因此,对银行工作人员的要求也特别高。如果要概括共同点,那么陈伯琴的一段话可以说明一些问题。这段话特别印在了本书下册的封底:“我辈服务银行,较其他职业之可以敷衍塞责者,尤觉不同。内部各事,应如何办理,方能合式;外面各事,应如何对付,方称妥当。往往极细微之事,亦必加以极谨慎之考虑。自练习生以至于经理,各人均有各人之职责,决不易取巧规避。”
第一财经:和陈伯琴一样,你也在银行业工作多年,且待过多家机构,经历丰富。你的工作经历在你的写书过程中有什么影响?
刘平:我的从业经历其实并不算丰富。1986年从大学毕业后,我先后在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杭州中心支行、上海分行等单位工作,其间还到绍兴市短暂挂职,其实都还是在同一个系统,是一个大单位。2003年到上海银监局工作,也是成建制划转,不算调动。直到2010年,我正式加入广发银行,大概算得上严格意义上的第一次“跳槽”。从监管机构的工作人员,到商业银行的从业者,也给了我一个从被监管者角度观察问题的新视野。例如,一项监管政策颁布后,各家商业银行的管理层是如何思考的?员工又是怎样看待的?商业银行最终又是如何因应的呢?我想,如果不厘清诸如此类的一些重要问题,对监管政策最终的效果,是很难有一个准确评估的。这也是近年来我研究的重点。
第一财经:去年,上海进一步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民国时期,上海金融业也十分繁盛,外资机构大批入驻。在你看来,现在上海金融业的情况与民国是否有相似之处?
刘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是著名的远东金融中心,在金融机构数量与种类、金融资金和金融市场等方面的地位非常突出。这一点,我在书中已有所涉及。我认为,今天的上海在全力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除了关注机构、资金等的集聚外,还应当特别关注引进和培养经营现代金融业所必需的各类人才,这一点可能更为关键。在我看来,所谓的金融人才,不仅仅应当具有良好的专业水准,同时更应具备优秀的职业修养。这些年来金融业屡屡发生的一些违法违规案件,留给我们的教训已经够沉痛、够深刻的了。
当年曾有这么一批文质彬彬的银行职员
第一财经:你的博士导师吴景平教授研究宋子文和他的时代,你则把目光放在了一位普通的金融从业者身上。相比于研究大人物,研究一位平凡人物的难点和特点在哪里?
刘平:我的导师吴景平先生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除了宋子文,他对民国政治史、外交史和金融史,都有不少优秀的研究成果,并且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从一定意义上说,我研究陈伯琴,也是得益于他的直接指点。
相比于研究显贵或名人,研究一位平凡人物或小人物,其最大的难点在于相关史料的缺乏。举个例子,研究陈光甫或者张嘉璈,在《申报》数据库检索一下,可能有数百条甚至更多的信息;而检索陈伯琴,则可能只有寥寥数条,其中还有是同名同姓的其他人。尽管如此,对平凡人物的研究,对小人物的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不了解大批中下层银行职员真实的生存状况,所谓的银行史乃至金融史的研究,必然是不全面、不准确的。关于这点,我在本书“自序”中已有详细叙述。从另一方面说,没有平凡人物,没有小人物,又何来显贵或大人物?
如果说到研究平凡人物或小人物的特点,也是一个道理,那就是要耐得住寂寞,花费更大的气力去挖掘第一手史料。当然,一旦有所收获,如突然发现某件颇有价值的史料,则确实有点“风景这边独好”的感觉,其乐趣有时甚至难以言表。
第一财经:书中的陈伯琴非常有责任心,对待同事也十分友爱。就你的感受,在现代银行,企业文化方面与当时是否有共同点?
刘平:在陈伯琴身上,专业精神和责任感体现得特别明显。而这两点对一个银行职员而言,尤为重要。同时,陈伯琴对待同事,也十分友善。需要指出的是,在陈伯琴身边,这样的同事还不少。比如书中提到的陈伯琴在郑州支行的同事洪雁艕,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我想,现代银行在打造企业文化方面,与当年在有些方面确实有相似之处。当然,我也认为,在培养员工的专业精神、责任感和团队建设等方面,目前可以提升的空间还非常大。
第一财经:陈伯琴前期留下的自述文字更多,到了青岛任支行行长以后,材料似乎就变少了。这是为什么?
刘平:陈伯琴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相当生活情趣的人,他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注意观察和记录,这一点从他的学生时代就可看出端倪。应当说,他从青岛支行回到上海,以及之后在天津的一段时间,发表的自述文字确实少了许多。我想可能有几个原因。他职务晋升之后,工作方面繁忙,可能无暇顾及,但这估计不是最主要的。他的身体状况,以及当时所处的客观环境,可能更为关键。尤其是全面抗战爆发后,他从青岛回到上海,接着去天津工作,所处的都是租界“孤岛”,周边均为日军占领区,工作和生活环境都相当恶劣,对他的心境影响极大。
上一条:信用维权让金融消费者放心下一条:涉金融案件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曝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