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4-23 17:20:50 来源:【金融维权之家】 阅读:
原标题:假冒App诈骗频发 警企联合抓“李鬼”
惩治假冒App不能单靠某家平台,而需要执法、监管、行业协会和通讯部门共同参与,加强政企、警企合作,对犯罪行为形成围堵
诈骗分子以正规公司的名义,声称提供高返利理财活动、贷款额度等,引导用户下载仿冒正规公司的山寨App,用户在假App交易中被提示“银行卡有误”等信息,被要求支付额外款项,导致资金损失;
诈骗分子声称用户的历史订单存在质量问题,主动为用户办理退款,诱导用户提供个人信息,用户登录虚假网站或扫描未知二维码进行风险操作,导致资金损失……
这些层出不穷的诈骗手段,对被诈骗分子仿冒的平台来说,苦其久矣;但对大部分普通消费者来说,看似陌生。
假冒App诈骗“三步走”
殊不知,这类看似陌生的诈骗风险,实际上是已然发生的真实案例。
3月初,深圳市民刘华(化名)收到一条短信,短信称点击链接可下载“美团金卡”App申请贷款额度。
刘华误以为“美团金卡”是美团旗下的金融产品,便下载App并完成注册,想查看可用额度。注册完成后,他未曾提交贷款申请,但发现平台已强制放款,显示刘华借款3000元,但实际到账1500元,并要求刘华5天还清3000元。刘华意识到被骗,立即报警。
对此,美团方面表示,对“美团金卡”等仿冒App,正通过互联网技术不断强化移动端维权。
记者了解到,假冒App诈骗通常分三步:诈骗分子首先会将服务器设在国外,利用伪基站仿冒成官方号码,向用户发送包含注册链接的欺诈短信;然后引导用户点击短信中的链接,进而跳转到假冒App提供的引导下载页面;当用户下载App,诈骗分子就会通过贷前收取工本费、解冻费、保证金、担保金等方式进行诈骗。
自去年9月起,假冒App诈骗呈直线上升趋势,分期乐、微粒贷、蚂蚁花呗、宜信、360金融、小米金融等互联网平台及各大银行信用卡中心,都没能逃过被仿冒App的电信诈骗。
平台也是受害方
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看来,此类诈骗事件中,某种意义上平台也是受害方,在金融产品或服务的甄别上,目前仍然缺乏主动的鉴别机制,即如何有效鉴别某个金融平台或金融类App的真实性。
记者注意到,在新浪旗下消费者服务平台“黑猫投诉”上,有大量用户因下载山寨版App被骗了钱,而被仿仿冒的App却因此“背锅”成为被投诉的对象。例如,捷信金融遭遇大量投诉,后来调查发现这些案例中受骗者都是从非官方渠道下载了应用,而且多数都会要求转账给个人或非捷信注册公司名称的企业。
数禾科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还呗App也出现了被克隆的App,这些克隆App的图标、名称与还呗近似,被诈骗分子发布在各大应用商店或搜索引擎,诱导用户注册借款,继而收取各种费用。
“从业平台在处理该类诈骗事件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因诈骗涉事主体为用户,非平台,一方面用户报案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平台为非直接涉事主体,立案难,且受骗用户较为分散无法集中处理,证据链不完整,耗时久,取证、沟通成本高。”上述数禾科技负责人直言。
警企联合抓“李鬼”
事实上,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平台方已经展开行动。
京东金融相关负责人告诉法治周末记者,长期以来,京东金融一直致力于对抗网络电信诈骗等违法行为,企业持续投入资源,结合现有科技手段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自主研发了多项智能风控系统,用于识别可疑交易及时预警,全方位保障客户账户信息安全。
“惩治假冒App不能单靠某家平台,而需要执法、监管、行业协会和通讯部门共同参与,加强政企、警企合作,对犯罪行为形成围堵。”欧阳日辉指出。
2018年4月,京东金融工作人员发现网络上出现了部分使用京东金融产品LOGO的贷款应用App,客户在App上可以提交贷款请求,并有专门的“客服人员”为客户办理后续贷款业务。经分析发现该类贷款App实为诈骗分子伪装的“皇帝新装”,一旦有客户在App上登记贷款需求后,就会有“假客服”以收取贷款手续费等为由,诈骗客户钱财。
京东金融在掌握上述情况后,迅速与浙江金华警方取得联系。通过前期大量的侦查工作,查明了数个开发、销售假冒App并利用App冒充京东金融的客服人员,进行诈骗的犯罪团伙。2018年7月,京东金融配合浙江警方,在福建龙岩对犯罪团伙展开抓捕,经公安人员初步审查,嫌疑人李某对制作假App等犯罪行为供认不讳。
“对于监测到的涉及我司的诈骗行为,我司随时与警方沟通,积极配合警方从犯罪源头开展对网络电信诈骗等违法行为的高效打击,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为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净化网络营商环境贡献力量。”上述京东金融相关负责人说。
乐信相关负责人则告诉记者,此前,分期乐曾和深圳南山、武汉、宁波、广州、湛江等多地公安机关建立合作,共同破获各类电信诈骗、贩卖用户隐私信息等案件100余起,其中一起案件犯罪嫌疑人邓某,除假冒分期乐App外,还涉嫌搭建多个“山寨App”,全国受害人超3600个,诈骗金额两千余万元。
“用户首先要注重保护个人信息,在收到有疑问的电话、短信时,要多留个心眼,多方核实,比如,拨打110或相关平台的官方电话咨询,而不是在仓促地按照诈骗分子的要求进行相关操作。”广州市公安局的一名办案民警告诉记者。
上一条:避免诈骗金融知识下一条:中信银行举办防范金融诈骗线上小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