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股票  |   期货  |   外汇  |   黑平台  |   债券  |   期权  |   基金  |   保险  |   非法集资  |   民间借贷  |   债权债务  |   互联网金融  |   商事纠纷  |   疑难案件  |   投顾机构  |   网上卖课  |  
本站公告

本平台为专业金融类投诉维权曝光平台,旨在帮助金融消费者处理在金融消费交易过程中被诱导受骗造成经济损失的纠纷理赔调解。范围仅限股票、期货、外汇、配资、现货、大宗商品等金融纠纷、合同债务纠纷调解、胜诉理赔执行、保险清退理赔等方面的法务协助与媒体协助,详情咨询本网底部专员微信号:weiquanhome

最新投诉热点曝光
· 推诿、推脱不给变更安全银行卡,不能..
· 芒果淘金平台投靠谱吗?25万没了..
· 进去巅峰投资6万几天就没了,正常吗..
· 西藏锦绣亏了20万,是点背吗?还是..
· 人人投资正规吗?被骗了6万..
· 在保利商城亏了2万正常吗..
· 在大成订购被骗了6万怎么办?..
· 假冒金鹰骑士团团长耿晓奇免费荐股转..
· 世基金融网校误导性宣传坑惨股民..
· 红杉资本钱骥被骗不能/提/现/怎么..
· 益盟股份夸大收益诱导交荐股费..
· 中和应泰夸大收益诱导交费荐股..
· 假冒绿色兴农韩霄星资金盘..
· 番茄淘金充值是假投资.骗人..
防骗常识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防骗常识

数字金融欺诈手段特征

发布时间:2020-04-16 23:13:23 来源:【金融维权之家】 阅读:

数字金融欺诈手段表现出专业化、产业化、隐蔽化、场景化的特征。
​​       数字金融欺诈专业化即欺诈方向更加精准、手段更加多样;产业化即欺诈分子往往有组织、成规模、分工明确、合作紧密、协同作案,形成一条完整的犯罪产业链;隐蔽化即欺诈行为更加隐蔽,主要表现为异地作案、小额多发、取证困难;场景化即由于多数数字金融业务依托特定的场景开展,相应的数字金融欺诈也呈现出场景化特征。
(一)欺诈专业化
数字金融欺诈手段由之前较为简单的盗号、盗刷演变为现在的借助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从撒网式向精准化转变,并叠加传销、兼职赚钱、网购退款、金融理财、虚拟货币等更为复杂多样的手法(见图4)。多样的诈骗手段加之数字金融、区块链等新词汇的注入使得数字金融诈骗更具迷惑性,不易被识别,受害人防不胜防。
(二)欺诈产业化
同传统的诈骗相比,数字金融诈骗往往是有组织,成规模的,他们分工明确、合作紧密、协同作案,形成一条完整的犯罪产业链。这条产业链主要包括开发制作、批发零售、诈骗实施、洗钱销赃四大环节,进而又细分为软件开发、硬件制作、网络黑客、钓鱼零售、域名贩子、个信批发、银行卡贩子、电话卡贩子、身份证贩子、电话诈骗、短信群发、在线推广、现金取现、电商平台购物、黄赌毒网站等15个具体分工(见图5)。
(三)欺诈隐蔽化
互联网等技术的虚拟特性导致欺诈更为隐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异地作案,金融欺诈逐渐呈现出移动化趋势,数字金融诈骗不受空间限制,甚至同一诈骗团伙的犯罪分子都来自全国各地;二是小额多发,由于数字金融具有普惠性,服务客户下沉,单笔诈骗造成的损失多数都在万元以下;三是取证困难,数字金融诈骗多存在盗号盗刷、冒用身份问题,仅仅依靠传统手段很难取证。
(四)欺诈场景化
多数数字金融业务依托特定的场景开展,相应的金融欺诈也呈现出场景化特征。以网购场景为例,数字金融机构依托网购这一场景可以开展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退运险等多种金融业务,如果买卖双方勾结,虚构交易行为,则可能出现同一场景下的多种欺诈行为。商户卖家客户获得虚增交易量,获取供应链金融更高额度的授信,买家可能通过虚假购买行为,利用消费金融套现,此外,双方还能通过退货骗取运费险赔付。​​​​



分享到:
友情链接: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央电视台      凤凰网      南方周末      法制日报      经济日报      中国政府网      中国廉政网      搜 狐      新 浪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期货违法违规行为举报中心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   
金融投诉_法律咨询_反诈追损【金融维权之家】
投诉发稿邮箱:2906478204@qq.com
媒体合作:QQ:2906478204
区域合作:2906478204
微信直通车:weiquanhome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68号  
  通过自媒体在线投诉:
金融投诉_法律咨询_反诈追损【金融维权之家】
官方微博
金融投诉_法律咨询_反诈追损【金融维权之家】
官方小红书
金融投诉_法律咨询_反诈追损【金融维权之家】
官方百家号
金融投诉_法律咨询_反诈追损【金融维权之家】
官方微信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广东   江苏   山东   四川   浙江   辽宁   河南   湖北   福建   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