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4-13 08:33:18 来源:【金融维权之家】 阅读:
近年来,“营商环境”不论在政策面还是舆论场都是一个热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世界银行对营商环境有10项评估指标,包括开办企业、获得电力、跨境贸易、保护中小投资者等。不久前国务院颁布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将营商环境界定为企业等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所涉及的体制机制性因素和条件。可以说,营商环境是一个大概念。笔者认为,舆论环境也是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良好的营商环境离不开理性的舆论环境,滴滴顺风车业务引发的争议就说明了这一点。
去年,滴滴顺风车接连发生女乘客遇害事件,引起舆论强烈批评,并引发监管介入,使得该项业务无限期停止。不久前,滴滴推出整改后的试运营方案,规定女性乘客晚8时(男性乘客为晚11时)后不能乘车。然而,这项规定又引发“性别歧视”的质疑,在舆论压力之下,滴滴又进一步修改规则,无论男女一律晚8时后停运。
滴滴这样左右为难的处境,让人不免想起“父子骑驴”的寓言故事。有人调侃,滴滴太难了。也有评论说,如今质疑性别歧视的和去年声讨滴滴对女性乘客保护不力的,很可能是同一批人。在笔者看来,这一事件恰恰是体现舆论环境与营商环境关系的一个经典案例。公众对自身安全的担心、舆论对企业防护措施的要求,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相关数据早已表明,网约车业务中出现的刑事案件数量和比例都并不比传统出租车多,然而网约车却受到更多质疑,以至于相关业务难以开展。这种批评的力度与事实的严重程度比例失调。可以看出,在此事中,由于舆论对一个企业苛责过多,已经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发展。
当下,理性舆论环境对于良好营商环境的意义,值得特别强调。我国网民人数众多,对经济社会热点问题有积极发声的热情,但也常常出现情绪波动的情况。同时,一些自媒体为吸引流量而炒作和“带节奏”,使得一些企业经营中的问题很快变成舆论风暴,进而倒逼监管部门采取行动。舆论的过度反应可能会影响本应秉持的包容审慎监管基调。
可以说,如果没有理性舆论环境的配合,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些措施的效果就可能被削弱。我们可以把视角放远。如今,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一种努力,很多地方提出要为企业家当“店小二”,受到好评。这是因为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洗礼,舆论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高度认同。然而,如果时光退回到40年前,回到改革开放之前的岁月,那个时候,个体户、私营经济都是“洪水猛兽”,舆论的概念里没有“企业家”而只有“资本家”,提倡给企业家当“店小二”,无异于天方夜谭。这说明,如果没有思想舆论的协同配合,很多优化营商环境举措是会遇到阻力的。
笔者认为,着眼于优化营商环境,我们在舆论环境方面要把握三个关键词:理性、定力、边界。
理性,就是尊重市场规则,避免道德绑架。市场经济要在商言商,但我国历史上却有重农抑商传统,经典名句中有不少是对商业和利益的贬低,今天应以扬弃的态度来看待。例如,对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不宜片面化解读,不能把是否追求经济利益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决定》中强调,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因此,通过资本、管理等要素取得收入与劳动收入是同样光荣的。
定力,就是对于分歧和争论,要平等辩论,倾听不同利益方的观点,避免“扣帽子”。一方面,媒体要保持定力,公开透明报道,不跟风炒作,避免情绪化思维。媒体应发挥平复受众情绪的作用:当大家哭的时候,不要让大家哭出沮丧;当大家笑的时候,不要让大家笑出狂妄。因此,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要坚持理性分析,做好舆论引导,不被受众情绪牵着鼻子走。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要保持定力,要保持监管尺度的统一性,不能因舆论声音的大小而随意调整监管的松紧度。
边界,就是在企业家的个人行为与企业经营之间划定边界。在利益多元的当下,个别企业家说错话、做错事难以避免,有时候,因为企业家个人某些言行引发公众反感,一些网民甚至媒体就动辄号召抵制这家企业,这恐怕也不是一种好的舆论环境和营商环境。可以注意到,如今很多企业家都尽力避免就争议话题发声,就是怕给自己的企业引火烧身。记得去年问题疫苗事件曝光后,刘强东是为数不多的公开表达愤怒的企业家,受到好评。不过,去年刘强东在美国的事件产生不小影响,不久前他因个人原因辞去全国政协委员职务。但从今年“双11”数据来看,京东本身的经营未受影响。把企业家个人行为与企业经营分开看待,让企业家作为公众人物勇于为公共利益代言,这也是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