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3-25 22:20:17 来源:【金融维权之家】 阅读:
今天是3月15日,又到一年国际消费者维权日;年年消费者维权日,年年有消费欺骗的新花样面世,真是令广大消费者防不胜防,永远难以摆脱被欺诈的陷阱。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一直屡屡让恶意侵犯消费者权益的骗人把戏得逞?这些欺骗消费者的人或机构难道有高超的骗人“魔术”?作为普通消费者又该如何有效防范被欺诈行为的发生?所有这一切都值得广大消费者及政府监督部门的深思。
从多年金融消费者被欺骗的案件看,消费者被欺诈主要表现在八个突出的方面,也就是说骗子通常使用的是八种大套路来让金融消费者就范的。
这八种套路主要是套路贷、存款与理财混淆、善良的心被欺骗利用、信用卡被盗刷、受不正规互联网理财产品的诱惑、金融部门未经消费者允许办理业务、收取不合理的金融服务费、个人信息被泄露等八大问题。
第一,严防“套路贷”。顾名思义,就是别有用心的网贷机构或高利贷公司,发放让你上套的贷款,消费者贷了这样的款之后,有很多的问题会让你上当受骗,欲罢不能。这种套路贷往往在贷款前许以很多优惠,一旦你贷款之后就会有很多的麻烦跟着来了。套路贷就是一颗巨大的社会毒瘤,小至陷入高利贷陷阱,大则家庭合法财产遭受侵害,导致家破人亡,引发较大的社会危害。
碰到这类套路贷之后,不能私了,应立即向公安部门报警,避免陷入更大的麻烦。同时,今后贷款应该到国家正规金融机构去贷,避免上当受骗,因为国家正规金融机构是不敢乱来的。
第二,严格区分银行存款与理财产品。一些银行机构人员为了卖出理财产品获得较高的业绩提成收益,故意混淆存款与理财产品的概念,以高息和高收入为诱饵,让客户误把理财产品当成存款,于是不自觉、不小心地购买了风险较高的理财产品,结果可能会因理财产品达不到收益出现亏损而使消费者收益受损,甚至本金都会亏掉。因此,作为金融消费者,在银行营业场所,千万不要只听营业人员的忽悠,更不要贪图高收益,而是要弄清楚存款与理财产品的区别,不要一听说存款有高息就盲目购买了理财产品,要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如果知道是理财产品要考虑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不能一味觉得有高收益就购买理财产品,否则就会陷入非常不利的投资局面。
第三,切实防范信用卡被盗刷。就是一些金融消费者在境外消费时,由于安全意识不强,不小心让自己的密码被别有用心的工作人员窃取而将信息卖给犯罪分子,而使消费者的信用卡被盗刷,从而形成资金损失。出现这类权益被侵害事件,往往维权相当困难,成本较大。由此,在境外消费时,消费者一定要多长几个心眼,提高风险意识,保存好卡片和个人信息,在境外消费随时与发卡行保持联系,一旦有问题就让发卡银行冻结银行卡,避免出现更大的资金损失。
第四,认真思辨互联网投资风险。现在不少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进行高级智能犯罪,通过借用互联网外衣推出无资质的高息线上理财APP行骗,让很多不明真相贪图高回报的金融投资者上当受骗,而且近年这类非法集资诈骗案例不少,让很多民众上当受骗,养老钱、救命钱被打了水漂。因此,避免陷入互联网金融投资陷阱,金融消费者应始终保持理性投资行为,不要被高收益诱惑,千万要明白任何投资有风险,天上不会掉馅饼,即便要到网上投资理财,也应选择正规持牌金融机构网站。尤其要对“低投入高收益”的投资理财,务必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第五,坚决拒绝不合理的“金融服务费”。一些金融机构或其他商业服务机构,在开展商业活动时,在给金融消费者办理按揭贷款时往往以收取服务费作为办理业务的条件,对于收取的服务费,消费者一定要向相关部门进行咨询,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服务收费一定要严厉拒绝。比如消费者在办理房贷、车贷时,要求购房、购车者支付金融服务费时,应及时向银行机构进行咨询,千万不能无原则地服从,如果发现属于明确不合理或非法收费时,应严厉拒绝,并及时向相关监管部门举报,以维持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第六,对接到的不明电话或信息应引起高度警惕。一些消费者在办理房贷、车贷时,可能个人信息都保留在售楼部、售车部里,由于售楼售车部一些工作人员为了牟利故意将信息透露或卖给第三方。由此一些小贷公司、高利贷公司就会常常打电话骚扰消费者,让消费者不胜其烦。如果碰到这种事情,不能采取容许态度,而是应拿起法律武器将个人信息录用公司告上法庭,以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让涉嫌犯罪的公司或个人受到严厉的法律惩罚。
第七,严厉拒绝被擅自办理业务。一些银行网点工作人员为了完成业绩,单纯追求个人收益,在没有征得客户同意的前提下,私自将客户存款购买成理财产品,或者将客户的存款变成结构性存款,抑或是购买保险产品等等,这种行为不仅违法,而且严重侵犯了金融消费者的知情要和自主选择权。金融消费者一旦得知这个信息号,不能纵容,更不能沉默,而是应该将银行网点涉案人员告诉法庭,除让其承担法律责任之外,更应让其负责消费者的损失赔偿。
第八,对被伤害的爱心说不。这种现象主要是一些违法犯罪分子利用公众善良的爱心,发起一些所谓的“献爱心”活动,比如大病众筹,以及此次抗疫募捐等等,都是利用民众善良之心在牟取私利。例如此次疫情防控期间,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们抗疫的心理,通过虚假收买口罩等防疫物资、编造虚假疫情信息以及虚假“献爱心”捐款等方式进行诈骗。对于这些的行骗活动,一旦碰到就绝对不能放过,向当地公安机构及舆论媒体进行及时反馈,予以公开揭露,并将其绳之以法,让其不再祸害社会,避免再让更多的民众上当受骗。
上一条:2019年全网消费维权微博占比最高下一条:FXGM是诈骗公司 |